小學生課業(yè)重越來越不會玩 學校成立酷玩俱樂部
看到這個標題也許你會奇怪,俺家孩子都玩瘋啦
你想想,斗雞、丟沙包、老鷹捉小雞、打陀螺等傳統(tǒng)游戲是不是離孩子越來越遠了?
老師也認為,越來越多的孩子成“電子一代”,玩法單一,希望他們的游戲更豐富多彩些
昨天,在鄭州幾所小學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現(xiàn)在的孩子越來越不會玩了。不少人認為,因為課業(yè)太重,“玩”已經(jīng)成為孩子的奢侈品。為讓孩子玩好,一所學校專門成立了酷玩俱樂部,部分學校開始引導孩子集體玩耍。
調(diào)查
小學生不會玩只會打鬧?
昨天,在鄭州管城區(qū)實驗小學,第一節(jié)課的下課鈴聲剛響過,就有學生大聲喊著沖出了教室,在校園里你追我趕,有幾個男生還互相扯著衣服打鬧,也有學生玩起了足球、籃球。
受一些影視劇和電腦游戲的影響,不少孩子把虛構(gòu)、虛擬的打斗當成現(xiàn)實中的玩法,“校園內(nèi)大家一起玩丟沙包、老鷹捉小雞等傳統(tǒng)游戲的不見了,大聲呼喊著瘋跑、打鬧的情形多了?!惫艹菂^(qū)實驗小學輔導員趙軼琳說。這樣的情景,也出現(xiàn)在鄭州汝河路小學、秦嶺路小學、建新街小學等。
因擔心“橫沖直撞”的學生發(fā)生摔傷等意外,不少老師在課間也不能休息,他們要緊盯著學生們。
玩法
看電視、上網(wǎng)、打游戲不少孩子成“電子一代”
昨天,河南商報記者問一群小學生,你們課余都玩些什么游戲?
“上網(wǎng)、看電視、打游戲?!焙⒆用摽诙?。
“除了這些,業(yè)余時間還玩什么?”有些孩子說,不玩什么,課間要么看書,要么聊天,要么對著墻打乒乓球,要么打籃球,要么回家練習輪滑。
“回家后就沒人玩了,只能玩電腦。”管城區(qū)實驗小學六年級學生孫暢說,雙休日最多時報了七個輔導班,根本沒時間玩?!澳銈兏械娇鞓穯?”“還行,去輔導班有同學玩,要不一個人悶在家上網(wǎng)也沒勁兒?!?/P>
建新街小學的調(diào)查顯示:學生幾乎沒有課外生活,放學后,只有10%的學生可以“做自己愿意的事”。絕大多數(shù)學生認為,最開心的事是有自由活動的時間等。
趙軼琳說,孩子一天的生活就是,早上眼睛一睜來上學,下午放學就忙著做作業(yè),雙休日得上興趣班,每天業(yè)余時間就一兩個小時,“玩”已經(jīng)成為孩子的奢侈品。
建新街小學輔導員宋芳說,生活在由電子屏幕控制的童年之中,越來越多的孩子成了名副其實的“電子一代”,很多孩子都不知道怎么玩了,玩法也單一了。
行動
學校成立酷玩俱樂部
老師帶著孩子集體耍
孩子的天性就是玩,為了讓孩子從玩中學到東西,昨天,建新街小學成立了酷玩俱樂部,以后將定期請老師授課,引導孩子集體玩耍。
俱樂部成員、四年級學生郭濤濤,玩悠悠球可以完成30個技術(shù)動作,“原來自己一個人玩,進入俱樂部人多了,可互相切磋技藝。”
昨天,俱樂部一成立,80%的學生都要求報名參加,正在練習抖空竹的郭濤濤說:“最快樂的事就是作業(yè)完成了,可以盡情地玩?!?/P>
鄭州秦嶺路小學書記曹建平說,學校這兩年一直加強引導學生們進行集體玩耍,玩輪滑、乒乓球、少林拳、奧運操等,“讓老師帶著孩子玩,看誰能玩出花樣,玩出新意”。
相關(guān)鏈接
不同時期不同玩法
50年代孩子:
斗雞、踢毽子、丟手絹、挖洞打玻璃球等
60年代孩子:
摔炮、跳格子、丟沙包、捉迷藏、打陀螺等
70年代孩子:
捏泥巴人、跳格子、跳皮筋、彈彈珠、扮家家等
80年代孩子:
吹肥皂泡、紙飛機、推鐵環(huán)、拍洋畫、回旋鏢、氣門芯噴槍、電動玩具、游戲機等
90年代孩子:
電腦、卡通、滑板車、悠悠球等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