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清男子汪某托親戚從日本郵寄洋藥回國銷售,可令他萬萬沒想到的是,私售洋藥竟觸犯了法律,后果以銷售假藥來論處。近日,汪某涉嫌銷售假藥罪被福清檢察院提起公訴。
今年30歲的汪某有不少親戚在日本,平時他經常托親戚郵寄一些國外的藥品和日用品回國,并放在朋友的海珍品店內銷售。今年4月29日,福清市場監(jiān)督管理局在對其銷售藥品的場所進行檢查時,查扣到兒童感冒糖漿、祛痘膏等21批次共48盒的藥品。
經審查后發(fā)現,今年3月20日至4月29日期間,汪某已銷售從日本進購的未經藥監(jiān)部門批準進口的祛痘膏、龍角散、魚肝油等12批次共39盒的藥品,銷售金額達人民幣3622元。
近日,福清市人民檢察院依法對汪某銷售假藥一案提起公訴。
“我之前不知道銷售沒有經過批準的進口藥品還要負刑事責任。”汪某顯得很后悔。
據辦案檢察官介紹,“事實上,除通常意義我們所理解的‘假藥’外,《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品管理法》第48條還規(guī)定了‘按假藥論處’的情形。”辦案檢察官稱,在這些情形中,一些藥品雖然是“真的”,但或因為變質,或因為被污染,或因為“必須批準而未經批準生產、進口”等,都應當按假藥論處。在本案中,從汪某處查扣的藥品經福州市食品藥品監(jiān)督管理局認定,均屬必須批準而未經批準進口的藥品,應按假藥論處。
同時,福清市場監(jiān)督管理局有關人士稱,目前除實體店外,海淘、微商等網絡平臺上銷售藥品的現象也很普遍,而消費者選擇在這些平臺上購買藥品風險較大,如果未經正規(guī)部門審核把關,藥品的藥理作用缺乏相關臨床數據檢驗,安全性無法考究。在此也提醒大家,購買藥品盡量選擇正規(guī)的醫(yī)院或藥店,在消費時若遇到假藥請及時向公安機關舉報。(記者 陳欽祥 通訊員 石冰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