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山外山共同的呼喚
兩岸同胞迎中秋,福馬鄉(xiāng)親共同創(chuàng)作的歌曲“聲”入人心
福馬兩地音樂人共唱福州話歌曲《里山外山》。記者 包華 攝
萬里無云鏡九州,最團圓夜是中秋。
秋日微風輕輕拂過,濃濃鄉(xiāng)愁跨越海峽,在兩岸鄉(xiāng)親心中泛起漣漪。12日晚,時值《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支持福建探索海峽兩岸融合發(fā)展新路 建設兩岸融合發(fā)展示范區(qū)的意見》發(fā)布一周年,兩岸同胞相聚海峽青年交流營地,喜迎中秋,共話團圓?;顒訂⒛?,一首福州話歌曲隨風唱響:
一重山,兩重山,鳳鳴畚箕山;
里山雞叫外山聽,三更同夢誰夢誰;
這首歌叫《里山外山》,臺下的馬祖鄉(xiāng)親熟悉,是連江縣黃岐人林本雄和馬祖鄉(xiāng)親曹常斌共同創(chuàng)作的。
歌聲婉轉,情真意切,聽得福馬鄉(xiāng)親心里熱乎乎的。歌聲回蕩耳邊,在一聲聲鄉(xiāng)音中,我們探尋福馬鄉(xiāng)親共同創(chuàng)作背后的故事,聽到兩岸鄉(xiāng)親深情的呼喚:一定要走親走近。
鄉(xiāng)愁之歌
登上黃岐鎮(zhèn)畚箕山,向馬祖方向遠眺,南竿、北竿、高登等重重山巒隱約可見。此情此景,是打小在黃岐海邊長大的林本雄的日常,也是老友曹常斌的共同記憶,這正是《里山外山》的創(chuàng)作源頭。
連江與馬祖隔海相望,是祖國大陸距離馬祖最近的地方。連江黃岐古稱里山,馬祖古稱外山,淺淺的海峽被稱為馬祖澳,距離最近處僅4.8海里。
“當我們決定要寫一首歌表達兩岸同胞思鄉(xiāng)盼團圓、福馬鄉(xiāng)親血濃于水的骨肉親情時,還有什么語句能比‘里山外山’更貼切呢?”林本雄說,《里山外山》這個名字,是最早也是最快定下來的。
“不然第一句就從‘一重山,兩重山,鳳鳴畚箕山’唱起吧!”
“挺好,我看行!”
有了歌名,第一句歌詞也很快出爐。別看這短短11個字,背后飽含兩岸鄉(xiāng)親對“回家”的渴盼。這歌詞里的重重山,既指黃岐、馬祖的山,還有過去兩岸鄉(xiāng)親受臺灣單方面的人為阻隔而無法團圓的阻礙。
“1979年元旦發(fā)表的《告臺灣同胞書》,鄭重宣布了爭取祖國和平統(tǒng)一的大政方針和政策主張,發(fā)出了歡迎臺胞來大陸探親訪友、旅游參觀、經(jīng)濟交流的真誠邀約。”林本雄說,雖然臺灣方面直到1987年才正式回應,但兩岸鄉(xiāng)親一直都在積極采取各種措施,推進交流往來。
兩岸恢復民間交往,春風很快吹遍馬祖列島。曹常斌思鄉(xiāng)心切,早早加入這股探親潮。他拿著族譜輾轉上路,最終找到了長樂潭頭鎮(zhèn)曹朱村,這里是很多馬祖人的祖籍地。續(xù)上族譜,曹常斌圓了尋根夢。不久,懷著對故土的眷念,他義無反顧回到福州投資興業(yè),在連江、長樂從事水產品生意。
“雖然只有4.8海里,但回家的路,仍需經(jīng)歷一段本不需要的曲線。”曹常斌回憶,在特殊的歷史時期,馬祖鄉(xiāng)親從馬祖回到黃岐,要從南竿坐船到臺北,從臺北飛日本東京,又從東京南飛至香港,再從香港奔福州,最后從福州坐汽車到黃岐,全程得耗上5天5夜。直到2015年12月,黃岐—馬祖客運航線開通,航行時間僅需25分鐘,這也是兩岸“小三通”最短的客運航線。
基調已定,第二句要怎么接?正當林本雄一籌莫展之際,身在馬祖的曹常斌送來了“靈感”。
“我們兩地漁民常在同一海區(qū)作業(yè),結為‘船頭撒漁網(wǎng),船尾拉家常’的兒女親家,而且我們之間距離近到可以說是雞犬相聞?;貞浲簦L久以來大家心中懷揣的是滿滿的思念,個個都憧憬早日踏上故土、見到親人,常常夜不能寐……”電話接通后,曹常斌講著福州話,對家鄉(xiāng)的眷戀深情如滔滔海水,難以停歇。
就在這一通電話間,也許是充滿蝦油味的福州話,也許是老友真摯流露的思鄉(xiāng)之情,亦或是同根同源、同心同夢的共鳴,第二句歌詞一下子就浮現(xiàn)在林本雄腦海——里山雞叫外山聽,三更同夢誰夢誰。
親情的閘門一旦打開,團圓的洪流便奔騰向前,不可阻擋。如今,當年的畚箕山成為吸引游客駐足而觀的景點,瞭望臺也成人們遠眺馬祖列島的絕佳觀景處。
使命之歌
連江與馬祖一水之隔,風景入眼,風物入心,都寫進了歌詞里,接下來還可以寫什么?
“我們兩地飲食習慣相同,飲食文化相通,以美食作為橋梁,跨越海峽,在味蕾中喚起的是家鄉(xiāng)的味道、故鄉(xiāng)的回憶。”
“那就寫風味吧。”
林本雄和曹常斌的想法不謀而合。電話里,兩人不約而同想到了無論是馬祖還是連江,鄰里鄉(xiāng)親之間幫忙之時,到飯點了主人家都會煮上一鍋粉干,出鍋前淋上老酒。特別是對岸親戚來串門,飯桌上必定會添上這么一碗粉干。“這就是我們舌尖上共同的鄉(xiāng)愁記憶,也說明了兩地居民鄰里關系和諧、感情深厚。”
臺上,“老酒配粉干,香味飄出南北竿”婉約唱響;臺下,福馬鄉(xiāng)親跟著哼唱,仿佛置身鄰居餐桌……
在創(chuàng)作期間,林本雄還找來福州市福州語歌曲協(xié)會會長賴董芳譜曲。整整6個月時間,《里山外山》從無到有,手稿達28稿??v觀《里山外山》歌詞,字字不見“融合”,卻句句都在唱著走親走近的渴盼。在福馬鄉(xiāng)親看來,這是他們的使命。
寫歌傳遞“兩岸一家親”的深情厚誼,是林本雄和曹常斌的使命。“小時候父母告訴我,是哪里的人就喝哪里的水,就要會講哪里的話。”曹常斌說,這句話從小激勵他要在推動兩岸融合發(fā)展中貢獻自己的力量。
連江是中國魚丸之鄉(xiāng)。可以說,魚丸是馬祖澳兩岸的鄉(xiāng)愁。2019年,曹常斌與黃岐人林禹一同入選福州市第四批非遺項目(連江黃岐魚丸制作技藝)傳承人,開啟合作發(fā)展之路。2023年,兩人合作的福州首款“兩岸魚丸”產品正式投入市場。“兩岸魚丸”里,一半是連江魚丸,一半是馬祖魚丸,寓意“福丸系鄉(xiāng)愁,兩岸一家親”。
去年9月,“連江黃岐魚丸制作技藝”傳承示范基地落地連江。“我們正在積極申請省級非遺傳承人,打造魚丸觀光工廠。”曹常斌說,馬祖魚丸的根在連江,魚丸是我們共同的財富,子子孫孫都應傳承下去,“今年連馬魚丸節(jié)我一定來”。
和林本雄、曹常斌一樣,省級非遺傳承人、莊臣集團掌門人林灼華毅然扛起“兩岸共釀一壺酒”的使命。
海的這頭,林灼華潛心破譯酒香密碼,將拿手技藝地瓜燒做到極致,成為兩岸同胞及海外僑胞的“鄉(xiāng)愁酒”;海的那邊,臺灣高粱酒承襲古法純糧固態(tài)釀制工藝,具有醇厚甘洌、回味悠長等特點,成為臺灣重要的旅游紀念品。
“兩岸酒文化一脈相承,將臺灣高粱酒制作技藝移植連江,必將實現(xiàn)1+1>2聚合效應。”林灼華與臺灣客商魏梅峰共同設立兩岸合資企業(yè),釀造臺灣高粱酒,項目于2022年正式啟動,當年就出口產品99個集裝箱,2023年增至181個,主要銷往美國、日本、韓國、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國家。
“我們計劃與馬祖酒廠合作,將馬祖高粱酒原液運往連江進行分裝,讓兩岸同釀更多優(yōu)質酒品。”林灼華說。
希望之歌
山一程,水一程,浪里幾多浮沉;
山一程,水一程,遠山近水癡癡等。
在歌曲最后,反復的“癡癡等”直抵人心,是等待家人歸鄉(xiāng)的急迫,也是對美好未來的期許。“這個‘等’,看起來悲涼,但實則充滿希望之意。”林本雄解釋。
如果說余光中的《鄉(xiāng)愁》,寫出兩岸“我在這頭,你在那頭”朝思暮想的無奈。而如今,這“一灣淺淺的海峽”早已不是不可逾越的屏障。從探親到回家,從追夢到圓夢,從登陸到融入,從深耕到生根,在一代又一代人的接力中,闔家團圓和融合發(fā)展已經(jīng)成為生動的現(xiàn)實。
“楊爺爺,您的兒子來接您了。”
“爸爸,你到家了。媽媽等你73年了,現(xiàn)在可以團圓了!”
去年11月9日,在連江縣動車站出站口,兩岸“靈魂擺渡人”劉德文鄭重地將楊金錘的骨灰交到其兒子楊傳秀手里。這位連江籍去臺老兵終于在時隔73年后,“回到”他魂牽夢縈的故鄉(xiāng)。
“兩岸同胞是一家人,讓老兵們如愿魂歸故里,這是充滿正能量的事,我會堅持做下去。”20多年來,劉德文足跡遍布大陸20多個省份,先后帶著200多名老兵的骨灰回故鄉(xiāng)安葬。在劉德文影響下,他的兒子也加入了志愿者行列。
這些老兵的回家路已然鋪成,但在他們心中,還有一個更大的心愿,就是臺灣能夠早日重回祖國懷抱。楊傳秀說:“希望祖國早日統(tǒng)一,讓老兵回家的路越來越順暢。”
“爸,我以后重點在哪里發(fā)展好?”
“回大陸去,到家鄉(xiāng)去!”
2001年,剛剛大學畢業(yè)的曹維翰到福州幫父親曹常斌打理生意。彼時,“兩馬”(馬尾馬祖)航線剛開通,曹維翰回家的路近了,事業(yè)也迎來轉機。2011年,福州餐飲業(yè)風生水起,曹維翰抓住商機,成立餐飲公司,還加盟網(wǎng)紅奶茶店,與大陸同行共同掀起一波“奶茶熱”。2016年,恰逢英語培訓火熱,曹維翰受妻子啟發(fā),開辦了一家學前英語培訓機構。
作為連江黃岐魚丸制作技藝傳承人的兒子,怎能不懂魚丸?兩岸魚丸的外包裝就是曹維翰操刀設計的。“外包裝上有兩岸地標性燈塔、中華鳳頭燕鷗以及海浪沙灘圖案,燈塔照亮的是回家的路,溫暖的是兩岸鄉(xiāng)親的心。”曹維翰說。
“打我記事起,父親就時常念叨我們的根在對岸,那里是家鄉(xiāng)。”曹維翰說,他時刻不忘父親的提醒,現(xiàn)在最常跟孩子說的也是這句話。
福馬“小三通”客運航線“升級”;福州向馬祖地區(qū)供水工程(大陸側)先行段管道工程前期工作陸續(xù)啟動;環(huán)馬祖澳國家級濱海旅游度假區(qū)提速建設……隨著兩岸融合發(fā)展示范區(qū)建設駛上“快車道”,福馬“同城生活圈”先行先試,福州正日益成為臺胞臺企登陸的第一家園。不光有像曹維翰這樣子承父業(yè)的接力,還有更多臺灣青年加入這氣象一新的“融合大合唱”。
“這里有屬于我們的未來!我們不僅要同唱一首歌,更要一道打拼出更美好的明天。”在福建(連江)兩岸數(shù)字經(jīng)濟電商產業(yè)園,臺青創(chuàng)業(yè)代表、來自臺灣高雄的陳先生說,將以入駐數(shù)字經(jīng)濟電商產業(yè)園為契機,和大陸開展更深入更多元的交流合作。
歌聲記錄往昔,歌聲溫暖人心,歌聲凝聚力量。這歌聲,是來自福馬鄉(xiāng)親的歌聲,更是兩岸同胞走親走近的歌聲。(記者 謝星星 林文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