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次回歸平潭,男女主角由原班陣容朱鳳偉、肖淇心擔綱。通訊員 江信恒 攝
15日晚,平潭國際演藝中心大劇場內座無虛席,觀眾們都來赴一場久違的“映象”之約。
歷經7年全國巡演后,由楊麗萍執(zhí)導的大型舞臺劇《平潭映象》滿載盛譽,回到“夢開始的地方”——平潭島,正式開啟駐場演出。
以海為源、以島為根,《平潭映象》以嵐島歷史人文和自然風光為創(chuàng)作基底,融合閩臺民俗、神話傳說與海洋文化,通過“新東方美學”的藝術表達,更巧妙融合前沿舞臺科技,呈現了一場跨越7000年的臺海文化史詩。自2018年首演以來,《平潭映象》已在全國巡演約500場,足跡遍布大江南北。
震撼演出如史詩
大幕緩緩拉開,在觀眾屏息凝神的注視中,一個絢麗的世界敞開懷抱——
鼓點如擂,氣勢如虹,海浪聲、風聲、漁歌號子交織在一起,幕布上藍色的波浪翻滾起伏,仿佛將整個平潭都搬上了舞臺。
一瞬間,舞臺中央的光線驟然收束,男主角白龍王子“君山王”帶著君臨天下的氣勢,駕馭神龍騰躍亮相;女主角“平潭藍”頭戴珊瑚造型頭飾,一襲長裙綴滿藍色熒光,裙裾翻飛間,宛如海浪翻涌……
細看《平潭映象》,平潭“印跡”無處不在。該劇分為“海壇仙境”“神土生活”“美好家園”“外族入侵”“國泰民安”五個篇章,分別從自然、歷史、人文、現代等多維度展示平潭的原生態(tài)自然風光及人文風俗,講述“君山王”與海的女兒“平潭藍”相識相戀,攜手抵抗外族入侵與自然災害的壯麗史詩。
作為首部海洋題材大型舞臺劇作品,《平潭映象》融入了藤牌操、媽祖信仰、城隍文化、舞龍舞獅、儺戲等兩岸民俗文化精粹。此外,每場演出還動用服裝數百套、造型50多個,加上動力學數控機械、全息投影及大場景LED舞美等前沿技術的運用,為觀眾獻上一場視聽盛宴。
演出結束后,全場起立鼓掌和“沖臺”謝幕都如約而至。臺上,楊麗萍領銜眾演員向觀眾致意。臺下,激動的人們毫不吝惜贊美之詞。當天專門從福州趕回家鄉(xiāng)觀劇的觀眾陳晶晶,熱淚盈眶地告訴記者:“這部劇簡直就是一部史詩,生動展現了瑰麗的海島文化風情。身為平潭人,我感到無比自豪!”
“回家”演要盡全力
化妝鏡前,演員舉起眉筆,仔細描摹最后一絲妝容;角落里,道具師彎腰忙碌,一件一件核對道具擺放順序;操控臺前,燈光師拿著流程單,反復確定細節(jié)……距離正式開演不到半小時,《平潭映象》的演職人員仍在做最后的準備。
此時,劇場演員通道已是人影綽綽,氣氛緊張而火熱。
“腳步要輕,手臂再打開一點!”忽然,一個極具穿透力的聲音由遠及近:正是楊麗萍。如一陣風,她穿梭于舞臺、后臺各處,時而手把手調整演員走位,時而指點演員舞蹈動作,眼神里滿是專注。
“事實上,我已經兩天沒睡了。”楊麗萍打趣道,“這次演出內容更加豐富,有很多新東西要加緊排練,確保呈現最好的效果。”這一番話,也道出了開演前那段充滿挑戰(zhàn)的磨合期。
時間回到幾日前——《平潭映象》演職人員正緊鑼密鼓地進行帶妝聯排,這是預演前的最后彩排。
在舞臺的一角,記者見到了扮演“寇首”的陳振江,他正一遍遍調整動作和神態(tài),確保自己的演繹精準到位。“很累,但進步每天肉眼可見。”這句話,恰是這名青年舞者的寫照。
一身黑紅交織的勁裝搭配赤紅頭套,“寇首”甫一出場,就自帶凜冽氣場。“夸張的妝容是為了放大角色的狠厲感,從視覺上立住反派的鋒芒。”陳振江這樣解釋。
為了讓自己更快進入角色,陳振江拿出了十足的勁兒,還前往平潭各景點實地感受風土人情。“這里有著澄澈的大海和嶙峋的礁石,和劇中場景奇妙重合,我仿佛瞬間穿越進劇中,代入感格外強烈。”陳振江感慨地說。
對《平潭映象》團隊而言,這次“回家”駐場演出意義非凡,整個團隊都鉚足了勁,一刻也不敢停歇。
“真是爭分奪秒,大家都特別拼。”服道師洪穎說這話時,不自覺地揉了揉眼睛,“比如,為了讓道具鴨子的翅膀呈現自然扇動的效果,我們研究了好幾種方案,最后才確定用滾軸驅動,而且每一個零件都得反復調試,確保萬無一失。”
洪穎所言不虛。劇團團長孫哲錕坦言,駐場團隊幾乎是全新組建,“你看,有60多個新面孔,磨合本身就是一個不小的挑戰(zhàn)”。
“前幾天排練時有演員扭傷,聯排不得不臨時調整站位,這就非??简瀳F隊的應變能力和演員的專業(yè)素養(yǎng)。”孫哲錕告訴記者,“但這是《平潭映象》首次‘回家’表演,平潭是我們的起點,我們一定要拿出十二分的誠意,交出一張完美答卷,獻給當地觀眾。”
努力終有回報。正式演出謝幕時,隨著掌聲、歡呼聲響起,飾演“花仙子”的李慧琳,感覺身體里緊繃的弦瞬間松了,但又獲得了極大的滿足。“所有付出都是值得的!”她的眼中閃爍著淚光。
一出劇代言一座城
跨越100多座城市、觀眾累計逾80萬人次、全網曝光量突破30億次……自首演以來,《平潭映象》所到之處,無不掀起一股“平潭熱”。
這份來自四面八方的認可,也讓主創(chuàng)團隊更渴望與觀眾面對面交流。演出前,楊麗萍和主創(chuàng)團隊、男女主角一同亮相,分享創(chuàng)作中的動人故事與幕后甘苦,拉近藝術與觀眾的距離。
神秘、浪漫以及意象化的表達,是楊麗萍最擅長的創(chuàng)作方式。從《平潭映象》立項伊始,她便多次深入平潭采風。海風、礁石、漁家風俗以及南島語族文化,這些觸動她心弦的元素自然而然地融入了作品的肌理之中。“我第一次來平潭,就被這里的自然風光和深厚人文深深感染,它們點燃了我的創(chuàng)作靈感。”楊麗萍動情地說。
正是懷著這份對平潭島的深情,讓團隊在打造駐場版時,決心將其打磨得更精致、更接地氣。記者了解到,此次駐場版并非巡演版的簡單復刻,而是一次名副其實的“全面升級之作”。以超大型道具“王船”為例,主創(chuàng)團隊對其進行了升級,整艘船體積比巡演版更大,高度更是逼近9米,裝飾細節(jié)也更加精美。
《平潭映象》出品人吳文淵介紹說,團隊在保留巡演版精華的基礎上,結合演出場地的空間特點,對視覺、音樂、敘事等關鍵要素進行了精雕細琢。
“駐場版《平潭映象》時長為90分鐘,不僅結構更緊湊,也更具情感張力。駐場演出期間,每日演出1至3場,為來嵐游客解鎖‘觀演+旅游’的復合型文化旅游體驗。”他說。
音樂,是《平潭映象》的重頭戲之一。“我們對媽祖、王船等場景的音樂都重新做了混音,觀眾會覺得耳目一新。”擔任《平潭映象》音樂創(chuàng)作的祁巖峰透露,接下來還打算對南島語族文化進行深度發(fā)掘,并以此為靈感創(chuàng)作專屬音樂,計劃未來融入駐場版的演出。
此次“回家”駐演,被出品方視為“藝術回歸本源”的關鍵一步。吳文淵說,未來目標是打造“常態(tài)化、高品質”的駐場演出,讓《平潭映象》真正擔當起“一出劇代言一座城”的角色,成為平潭文旅一張醒目的文化名片,進一步延長游客停留時間,點燃平潭“夜間經濟”,助力平潭國際旅游島建設。(福建日報報業(yè)集團記者 張哲昊 劉宇捷 郭雅瑩)
舞臺再現“趕鴨子”的場景。通訊員江信恒 攝
“君山王”身騎神龍。通訊員江信恒 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