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后宮,也稱天妃宮,海神娘娘廟 ,閩南、臺灣地區(qū)稱媽祖廟。天后相傳姓林名默娘,濟世救人,尤其保護海上航者,宋代封為“夫人”,元代晉封“天妃”,清代又晉封為“天后”。 青島一帶多海港 ,曾有七座天后宮,分別是:青島口(太平路)、沙子口、滄口、女姑口、金口、板橋鎮(zhèn)與塔埠頭天后宮。眾多天后宮反映了明清時期青島一帶海上貿(mào)易繁榮的史實。
太平路天后宮的興建
天后,在閩南和臺灣稱媽祖,是歷代船工、海員、旅客、商人和漁民共同信奉的神祇 ,庇佑出海船只的安全。民間流傳天后為福建莆田縣人,名為默娘,是宋朝人。據(jù)《莆田縣志》記載,“都巡檢林愿,妻王氏,生第六個女兒時,地變紫,有祥光異香。因她幾歲尚不開口說話,起名默娘”。林默娘5歲能誦《觀音經(jīng)》,學(xué)醫(yī)術(shù)、藥學(xué),16歲開始可以開方采藥為人治病,并航海島嶼之間。林默娘羽化之后,常顯靈于海上,每有船員、漁民在海上遇險,便見她在云中出現(xiàn),救人于危難。宋高宗封媽祖為“崇福夫人”,元世祖以其“庇護漕運有功”封為“天妃”;康熙二十二年,福建水師提督施瑯收復(fù)臺灣后,向康熙皇帝奏請敕封媽祖,說媽祖“顯圣助戰(zhàn)”之功勞(據(jù)稱,施瑯出師前因?qū)⑹匡嬘盟щy而擔(dān)憂,便求助于媽祖,不久天妃宮前水井泉水突涌,滿足了水師的飲水之需,后來這口井被稱為“萬軍井”。施瑯發(fā)兵時,向媽祖神像求簽,是“吉利”簽。施瑯以這兩件“美事”鼓舞士氣,因而軍心大振),康熙皇帝準(zhǔn)奏,敕封媽祖為“天后”。因此,“天妃宮”更名為“天后宮”。
太平路天后宮始建于明成化三年,即1467年,最初稱“天妃宮”,老百姓稱之為“中國大廟”,是青島市區(qū)現(xiàn)存的最早建筑。據(jù)《太清宮志》記載:“當(dāng)時往來商船停泊其處,祭禱無地,乃有胡家莊(即后來的青島村)胡善士捐施地皮數(shù)廟,以作廟基地,倡諸同善建筑。”初建的天后宮規(guī)模較小,有正殿三間,內(nèi)供天后,東西兩配殿分別供奉龍王和財神,院植銀杏。建成后,招請?zhí)鍖m道士葛全忠、傅真清至廟住持,奉道教隨山派,是太清宮的下院。
明崇禎十七年(1644年),天后宮住持道人會同青島村的胡姓廟董,廣為募捐,又建成天后宮的戲樓和鐘、鼓樓。清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青島口等地商人、漁戶、船主集資購香火地20畝,即今太平路小學(xué)校址及操場,命住持道人陳謙元永遠(yuǎn)看守,不許典賣。此外,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清宣統(tǒng)三年(1911年)、民國二十年(1931年)先后三次大修天后宮,作為廟董的胡氏一族,皆大為布施。在此期間,天后宮也成了青島人每逢年節(jié)必來祝禱、看戲、游玩的地方。
胡氏兩保天后宮
天后宮由胡氏家族捐地建成,又多次出資整修擴建,如果說世居青島村的胡氏家族與天后宮頗有淵源,那家族成員中淵源最深的莫過于清末商人胡存約。胡存約是胡氏家族的第十五世孫,他所著《海云堂隨記》一書,真實記錄了德人侵占膠澳以前青島村一帶的繁茂景象,天后宮能保全也是胡存約及后人的功勞。
明代初年,胡氏定居青島村,因臨海而居,村民們大都過著半農(nóng)半漁的生活。清代中期,海上舟楫往返,口岸商貿(mào)繁榮,胡氏族人有的專事漁業(yè),有的經(jīng)營店鋪。光緒年間,胡增瑞在青島村的行街開了一家燒酒作坊。他還是青島口商會會首,商會就設(shè)在天后宮。
胡增瑞的孩子名叫胡存約,天資聰穎,少時應(yīng)童子試,名列前茅,青年時棄讀從商。胡存約開了一家叫瑞泰協(xié)的雜貨店,還操辦貨物航運。青島建置初期,他是青島口最大的商戶之一,并任膠澳商會會長。他是華人中敢于同德人爭取華人利益的代表人物,《膠澳志·人物志》將其列為鄉(xiāng)賢。之所以會被后人所熟知,是因為他力保留天后宮的義舉。
1897年德國侵占青島后,欲拆除天后宮,胡存約得知此事后,便站出來帶頭反對。《據(jù)太清宮志》記載,胡存約向德國總督麥爾瓦德克陳清利害:“青島為水路碼頭,而運輸貨物多賴帆船,而帆船所仰賴者,惟天后圣母也。一旦該廟廢毀,恐帆船裹足而商業(yè)減色矣。”但德國總督仍堅持要拆,并說“前海岸一帶已定為德人居住區(qū)域,若留該廟,則與原定計劃不符”。胡存約亦不退讓,于是德國總督提出在后?;实劢?今館陶路)撥出土地,令天后宮速遷。胡存約不允,并與之爭辯:“商埠初開,商業(yè)幼稚,遷廟之舉,非同小可,須俟一二年后籌得巨資,方可舉為。”后來,德國總督以要向德國威廉皇帝報告為托詞,將此事不了了之。
天后宮的第二次拆遷,則是民國時的事兒了。1931年,沈鴻烈任青島市長,認(rèn)為天后宮在洋樓林立的前海十分不協(xié)調(diào),漁民上香也遠(yuǎn),準(zhǔn)備將天后宮遷至沙子口。此時胡存約早已去世,但他的三個兒子胡毓岱、胡毓松和胡毓華都是島上名流。天后宮住持趙泰昌聽到這個消息后,馬上聯(lián)系胡毓松兄弟及廟董傅炳昭和朱文彬共同商討對策。最終決定由胡毓松和傅炳昭作為代表,向市府請保天后宮,還提到了德占時期保廟的經(jīng)過,并具文呈報,沈鴻烈這才不敢動了。此為胡氏家族第二次保全天后宮。
天后宮戲樓是青島最早演藝場
據(jù)胡存約《海云堂隨記》記載:“丙申(1896年)正月十三日。年除日、正月十五、三月十五,口(青島口)上商家循例至天后廟上香。叩拜財神、天后、觀音、呂祖諸神佛。此時廟中香火最盛,四鄉(xiāng)村鎮(zhèn)民婦人等來者亦多。天后廟則設(shè)臺耍景。或一臺,間或兩臺,多時亦常設(shè)于總鎮(zhèn)衙門(即總兵衙門,1959年5月被拆除,1960年5月落成人民會堂)南側(cè)。”文中的設(shè)臺耍景,便是搭臺子演出了,由此可見,到天后宮看戲已經(jīng)成為當(dāng)時青島人的一大娛樂。
據(jù)青島文史專家魯海介紹,青島最早的演藝場地是天后宮的戲樓,太平路天后宮建成之時同時建有戲樓。二百年間,戲樓倒塌,清朝同治四年(1865年)重建戲樓?,F(xiàn)天后宮存有《募建戲樓碑記》,其中寫道:“竊聞青島開埠以來,百有余年矣,迄今旅客商人云集而至。天后宮舊有戲樓,而棟宇全無,不堪適觀……”
重建的天后宮戲樓是青島口的演藝中心,在年節(jié)、廟會時期有戲曲演出,春節(jié)至元宵節(jié)連演半個月。1937年又再次重修,成為今天的面貌。記者 黃默
太平路天后宮
明代將青島河入海口開放為海運港口,稱青島口。明成化三年(1467年)建天妃宮,清代重建、擴建稱天后宮。1937年大規(guī)模擴建,后殿及兩株銀杏為明代的舊物。
滄口天后宮
在明代,膠州灣內(nèi)的滄口為海港,在煙墩山南有港口市鎮(zhèn)與省內(nèi)及江淮其他海港通航。隨著閩、浙海船的到來,在下街建了天妃宮,清代改稱天后宮,院內(nèi)有兩株銀杏,至清末還“枝干虬曲,濃蔭覆地”有兩抱多粗,宮旁有土地廟。
沙子口天后宮
沙子口是嶗山南部的一個漁港,汛期漁船云集,明代崇禎年間建滄海觀,由全真華山派道士主持,東殿祀龍王,西殿祀三官大帝。因其位于沙子口灣西側(cè)的海邊,俗稱為海廟。清代咸豐年間有的福建漁民遷徙青島至南姜、青山一帶,把福建文化也傳入青島沙子口一帶,于咸豐十一年(1861年)在龍王廟殿后加建了神殿祀媽祖,稱天后宮。后來龍王殿、天官殿、天后宮均遭到了破壞。現(xiàn)已修復(fù),合為一個殿堂。
板橋鎮(zhèn)與塔埠頭天后宮
膠州在唐宋時期曾為板橋鎮(zhèn) 、膠西縣,設(shè)市舶司、抽解務(wù),是當(dāng)時全國五大海港之一,為長江以北第一大海港,國外通至高麗、日本,國內(nèi)南至閩粵。宋代在膠州建了海神廟,清代由閩浙商人捐款在海神廟的基礎(chǔ)上建了天后宮,宮前有石牌坊上書“海不揚波”,院內(nèi)殿堂以外有戲樓,逢節(jié)慶演戲。相傳盛時廟外又扎了一座戲臺,兩臺大戲?qū)ε_演唱,盛況一時。
明代以來,泥沙淤積,膠州灣縮小,膠州碼頭遷至塔埠頭,又在塔埠頭建了天后宮。
隨著青島大、小港開港,塔埠頭港廢止,天后宮也荒廢了。
女姑口天后宮
女姑口與青島口、金口同為即墨三大海港,并先后建了天后宮,女姑口天后宮建在女姑山上女姑口村村南,1910年記載:“女姑山的天后宮,廟里有些形象生動的佛像,從廟前可以遠(yuǎn)眺四方,廟旁有中國的海關(guān)”。當(dāng)年的女姑口港一片繁忙景象,商賈云集,商船、漁船進(jìn)進(jìn)出出,天后宮則香火極盛?,F(xiàn)在博物館存有當(dāng)年女姑口天后宮的石碑。
金口天后宮
金口天后宮分行宮和寢宮,配以廂房,是山東最大的天后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