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位考生家長在準備填報志愿的過程中都有許多疑惑和問題。很多家長對于志愿填報中的一些“關鍵詞語”和“基本概念”還沒有弄明白。為此,特將一些 填報志愿中常出現(xiàn)的“關鍵詞”和容易混淆的“基本概念”,為大家做一個解讀,幫助考生家長準確地把握政策,填報好志愿。
當考生的高考合成總分(高考成績與政策性加分分值的總和)達到某科類某批次最低錄取控制線以后,考慮到高校對招收考生的錄取專業(yè)匹配問題,允許高校調(diào)閱超過計劃數(shù)一定數(shù)量的考生檔案,調(diào)閱數(shù)與計劃數(shù)之比就是投檔比例。
實行平行志愿的批次,由高校根據(jù)本校公布計劃數(shù)和生源情況在100%-105%之間自主確定該校的投檔比例。投檔比例乘以招生高校某科類某批次公布的招生計劃數(shù)即為該校某科類某批次的投檔數(shù)。若計算后投檔數(shù)產(chǎn)生小數(shù)點,則按四舍五入計算到個位數(shù)。
為了做到公平公正錄取,也便于社會監(jiān)督,各高校平行志愿的第一次投檔線確認后將會向社會公布。需要指出的是:投檔線不是各校錄取線,電子檔案被投入高校的考生仍然存在被退檔的可能性。
對于總分相同的考生材料,在平行志愿投檔方式下,首先要分文科和理科對考生分別排序,若總分相同,則按文科和理科不同的科目順序對考生排序,然后進行檢索投檔。排序在后的同分考生,如果檢索其所填高校志愿按比例投檔名額已滿,即使總分相同也不再投檔。因此高校的最低投檔分不僅包括高考總分,還包括相應科類的單科分。
文科同分排序的科目順序依次為語文、外語、數(shù)學。即總分相同,先看語文,若語文同分,則看外語,若外語同分,再看數(shù)學。理科同分排序的科目順序依次為數(shù)學、外語、語文。即總分相同,先看數(shù)學,若數(shù)學同分,則看外語,若外語同分,再看語文。
雖說投檔按比例投,但是并非是死板的。一所學校按投檔比例為1:1.2。意思是,招100個人,投120份檔案到該學校。按照篩選退掉后面20個人檔案。這樣的做法未免太冷漠,也是對學生的不尊重?,F(xiàn)在,部分學校比例為1:1~1:1.05之間。部分會有1:1.2。實際上,這些招生方式有其靈活性,規(guī)定是表面的一套,私下的操作是另一套的。學校招生不會無緣無故,退掉一個分數(shù)達到要求,健康狀況良好,又填了服從調(diào)劑的人。就算你是120%里面的那靠后的20%,也會在最后錄取你。畢竟,生源就是財源,人家不會放棄一個賺錢的機會的。
一些生源比較差的學校,也是如此,比方其計劃招70個人,可惜最終可能只招到60個人。那該怎么辦呢,他們的措施是提高投檔比例,本來比例可能是1:1.05,后來改成1:1.2那樣的好處就是增加了投檔的人數(shù)。有些人可能誤解成1:1.2是不是就投考試院就投84份檔案去那個學校呢?答案是否定的。因為考試院投檔本身就是個復雜的過程,每輪投檔中并不能真正知道一個學校能招多少人,它只能通過預先試驗性投檔,計算出大概有多少人填的志愿是去那所學校,于是草草的劃一條投檔分數(shù)線。不過,最終這所招生學校生源稀缺,這是為什么呢?是因為,有些填這所學校的學生,被提前招到其他學校去了。如果,這所學校連計劃的70份檔案也沒得到,又想一次性就能招到生源,而非補報的生源。那么他們就提高投檔比例,這樣考試院計算投檔分數(shù)線時,給這所學校又拉低了下限。于是,那所生源差的學校就可以得到67,68或者69份檔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