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國家招考改革這盤大棋中,先行一步的上海探索高考新政,能否在高校辦學自主權、高中教育教學、考生權益、社會公平等各方面的權衡中,走出一招好棋,真正實現“在座者皆贏”?
大學得到了自己想要的嗎?
將于2017年開始實施的新高考改革置于全國棋局中,上海與浙江先行先試,探索出文理不分科、一年多考、綜合評價錄取等新措施。今年第一季度,各地新高考改革方案密集出臺,北京、遼寧、河北、貴州、湖南、海南、廣西、甘肅陸續(xù)公布實施方案,目前全國公布方案的省區(qū)市已達16個,其他省區(qū)市方案也將于年內公布。一系列方案的出臺顯示出“全面系統(tǒng)的招生考試改革”已初具雛形,進入實際操作階段。
這其中,作為招生主體的大學,無疑在方案制定、實施過程中,具有較大話語權。他們是否得到了自己想要的?今年,復旦綜合評價錄取改革試點方案與去年基本一致,校長助理、招辦負責人丁光宏教授坦言,高考招生選拔人才的基本理念是,高考成績是重要標準,但不希望成為唯一標準。去年學校曾進行一次有趣的調查:將歷年來自主招生選拔的學生與一般普通本科批次入選的學生進行同樣范圍樣本的比對追蹤,結果發(fā)現——前者較后者進校高考成績低了10到20分,然而入學后,前者的平均學習成績較后者高出一到兩個檔次。此外,無論是在校內參加創(chuàng)新活動、社團活動,還是海外高校研究生錄取比例、就業(yè)方面,前者也均有優(yōu)勢。“十多年的觀察發(fā)現,在選拔人才時,高考成績重要,但取得成績的過程同樣重要。”他說。
上海交大招辦主任鄭益慧教授表示,在連續(xù)實施綜合評價錄取的過程中,交大各大專業(yè)向綜評渠道全開放。作為高水平大學,對于綜合評價錄取模式非常歡迎,不僅可以更全面地考量學生綜合素質,而且可以在單一考分之外找到真正適合學校的學生,而同時,考生也可以找到真正適合自己的學校。“雙向選擇,相互適合”,彼此符合一種特屬性甚至專屬性,這是學校與學生都樂見的。從更高層面講,這是為高校更好培養(yǎng)人才、學生更好發(fā)展成才創(chuàng)造了更好的基本條件。
業(yè)內人士指出,高校人才選拔及招生方式的發(fā)展,意味著其辦學自主權的擴大,然而僅僅這樣是不夠的。與此同時,還需要機制上給予高校不斷向上發(fā)展的動力,而一本二本批次合并錄取,也將是“刺激”之一。滬上一所傳統(tǒng)意義上的211高校招辦負責人坦言,一、二本合并,模糊了以往所謂“重點大學”的身份,不再給高校人為地貼上標簽。從今后看,這是為“學科專業(yè)投檔模式”做鋪墊,也就是未來對專業(yè)的選擇可能勝于對學校的選擇。
據他判斷,在這種趨勢下,名校某些相對較弱的專業(yè)招生,也有可能比不上某些特色院校的優(yōu)勢專業(yè)。在上海高校結構布局調整的過程中,各校所謂排名從“一列縱隊”變?yōu)?ldquo;多路縱隊”,有的高校就能在某些特色學科建設上拔得頭籌。他說,“這其實也是發(fā)揮‘指揮棒’作用,通過招考改革的新變化,給名優(yōu)專業(yè)以更好回報,而讓一些‘濫專業(yè)’面臨被淘汰的壓力。”顯然,以往這種“濫專業(yè)”還能通過校內服從調劑而招到生源,改革后恐怕在填報時就會少人問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