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tǒng)”原因還在,“新型”誘因又來
“孩子小學五年級了,面臨小升初,班里很多家長都會在每天學校放學之后,帶孩子到培訓機構補課。小學4點半放學,補課5點半就開始了,補到七八點鐘。到家就8點半了,還得完成學校的作業(yè),一般10點以后才能睡覺。累是累,可是為了上個好初中,不拼不行呀。”看著新學期近視度數(shù)又有所加深的兒子,沈陽的李先生和記者聊的卻只有孩子的學業(yè)。
廣州一小學三年級學生的家長張女士說,學校是提倡孩子每天放學以后運動1小時,可是孩子做完作業(yè)經常都晚上9點多了,實在是抽不出時間運動。
9月14日,沈陽市滿族中學的學生在做眼保健操。
課業(yè)負擔重是中小學生近視的“傳統(tǒng)”原因。記者調查發(fā)現(xiàn),當前,部分學校落實國家“陽光體育一小時”要求時,在強度和時間上還有差距,甚至存在文化課擠占體育活動情況。“考試指揮棒沒有本質的變化,中小學生把主要空間和時間用在文化課學習上,近距離用眼時間長,易導致視力下降。”華中師范大學教授范先佐說。
許迅等專家則指出,電子產品普及已成為近視低齡化的“新型”誘因。當前,很多學校都給孩子布置了電子作業(yè),比如手機APP里的英語繪本閱讀,一般時間不長,15分鐘左右。但是家長給孩子報的課外補習班中,很多機構開發(fā)了網課和電子作業(yè)、電子測試平臺,一般一節(jié)網課至少30分鐘,接下來還要完成相關電子作業(yè)和相關測試,不僅加重了孩子課業(yè)負擔,而且接觸電子產品時間加長,對視力造成不良影響。
學業(yè)和眼睛不是“魚和熊掌”
許迅說,學業(yè)和眼睛不是“魚和熊掌”,是可以兼得的。他建議,加大面向公眾的科普宣傳力度,高度重視預防,讓陽光體育驅走孩子的近視陰霾。
新學期伊始,武漢市梅苑學校小學生向老師提交了自己的暑假作業(yè),在“創(chuàng)新素質實踐行”一項中,附有自己假期參觀武漢視防中心學生視力健康教育館的體驗和感受。
“到視防中心學習預防近視”成了武漢許多學校一項固定的假期作業(yè)。不少家長通過這次實踐行發(fā)現(xiàn)了孩子存在的視力問題,及時采取措施,實現(xiàn)“早發(fā)現(xiàn),早干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