涂山街是外地人云集的地方,服務(wù)行業(yè)也迎來商機(jī)。在那彈丸之地,就有幾家客棧,比如“永泉安客棧”“晉南惠客棧”“安永德客棧”,還有“滿堂飯店”“群眾食堂”,碾來廠、洗衣店、竹編工坊、裁縫店,搬運(yùn)工……
遠(yuǎn)方的客人來泉州,必定要逗留幾天。他們到佛廟行香、到大光明電影院(今人民電影院)看黑白無聲電影,到泮宮旁“南志成布行”剪花布綢緞,到桂檀巷買“老范志”神粬,買“太同”煙絲、“源和堂”蜜餞、安溪茶葉、永春柑橘、德化瓷器……
涂門街頭的左側(cè),是孔夫子廟的山門,進(jìn)山門的那片廣場,是古城最大的市場“中菜市”。它地處市中心,四通八達(dá),商品齊全、應(yīng)有盡有。天還未亮,市場就人山人海,一片喧嘩,直到下午三四點(diǎn)才逐漸退市。
中菜市入口處有大眾劇場,夫子泉邊有說書場。退市后的中菜市變成“文化廣場”,劇場的鑼鼓開場,說書的講《三國》《水滸》;耍猴子、變把戲、賣膏藥的又紛紛登場。賣瓜子、賣甘蔗、柚甘枝的小販隨處可見,直至日落黃昏,才恢復(fù)平靜。
俗話說“入中菜,出泮宮”,就是說,你入了中菜市,必定想從泮宮出口。泮宮那段小路,是地道的美食街,各種閩南風(fēng)味的美食,煎、炸、燜、炒,鹵面、煎包……擠得這條不寬敞的出口熱熱鬧鬧的。
記得前年,《泉州第一炮》曾講已消失的泉州市聲。商家小販為招攬生意,自編自唱,喊出美妙市聲,如大街小巷的“削刀磨加剪啊”“搏籠乘啊”,然而,最熱鬧的市聲還是在涂山街。
“鱉公還是鱉母啊!鱉公一兩賣五角,鱉母一兩賣八角,鱉公行血闖氣,鱉母滋陰補(bǔ)腎……”這首市聲是《瑞興》淡水行喊出的。他有一副天生的男高音,方圓幾里路都聽得清,所以他的生意特別好。如今市聲已經(jīng)消失,涂山街變得文明潔靜!
逝去的不一定固然地比現(xiàn)在好,我們在意的,是回憶的過程,因?yàn)?,回憶本身就已足夠美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