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31日,意大利學者Massimo Andreoli和Guicciardo Sassoli de’Bianchi,懷著對古老東方文化的濃厚興趣與敬意,到德化縣陶瓷博物館與順美陶瓷文化世界,開啟了一場意義非凡的陶瓷文化探尋之旅。他們仔細研究每一件展品的工藝細節(jié),驚嘆于德化陶瓷歷經(jīng)歲月洗禮卻依然閃耀著獨特的光芒。學者們表示,非常高興非常自豪,在德化看到了馬可波羅書中描述的瓷器,仿佛能看到馬可波羅當年在此所見的盛景,感受到他對德化陶瓷的那份驚嘆與贊美之情。“這里所擁有的陶瓷技術非常有意思,我給自己做了個花瓶,這是一個很特別的經(jīng)歷,我建議每個人都可以來到這,在德化去試試做瓷器。”Massimo Andreoli說道。
早在數(shù)百年前,意大利旅行家馬可波羅就曾游歷至德化,被這里精湛的陶瓷技藝所震撼,將德化陶瓷的美名傳播到了遙遠的西方。他在《馬可波羅游記》中這樣向世人介紹德化窯以及德化瓷器的制造過程:“并知刺桐城附近有一別城,名稱迪云州(Tinujuy,馮注為德化)。制造碗及瓷器,既多且美。除此港外,他港皆不制此物。”
書中還對德化制瓷工藝做了詳細描寫:這里除了燒制瓷杯或瓷碗碟外,別無可述之處。人們首先從地下挖取一種泥土,并把它堆成一堆,在三四十年間,任憑風吹雨淋日曬、就是不翻動它。泥土經(jīng)過這種處理,就變得十分精純,適合燒制上述的器皿。然后工匠們在土中加入合適的顏料,再放入窯中燒制……大批制成品在城中出售,一個威尼斯銀幣可以買到八個瓷杯。
據(jù)記載,馬可波羅歸國時,把一件德化窯青白釉四系罐帶回了意大利,如今保存在威尼斯的圣馬可博物館,被稱為“馬可波羅罐(Marco Polo Jar)”。這是馬可波羅惟一的遺物,也是有文字記載的第一件抵達歐洲的中國瓷器。此件四系罐高約12.38厘米,最大腹徑約8.26厘米,上有蕉葉、纏枝花卉等四層印花紋,沙底未施釉,被稱作“馬可波羅罐”,現(xiàn)收藏于威尼斯圣馬可教堂。
今年是馬可波羅去世700周年,近日,一場名為“東方遇見西方——從馬可波羅至今克羅地亞與亞洲文化、經(jīng)濟、貿(mào)易關系”的國際學術研討會在克羅地亞薩格勒布大學克羅地亞研究院隆重舉行,德化縣應邀參加。
“馬可波羅,這位傳奇的威尼斯商人,曾在13世紀踏足東方第一大港泉州的瓷產(chǎn)區(qū)德化,將德化瓷帶回歐洲,使其成為當時貴族生活的象征。”克羅地亞科爾丘拉市馬可波羅中心博物館研究員維科(Vicko)表示,700多年前,馬可波羅將德化瓷介紹給了世界,現(xiàn)在一組32件德化白瓷在馬可波羅出生的房子三樓展出,讓世人重溫馬可波羅與德化白瓷的情緣。
“《馬可波羅游記》中對德化瓷進行了詳細的描述,強調(diào)了其質(zhì)地的純凈和色澤的明亮。他對德化瓷的制作工藝表示贊嘆,認為這種瓷器的制作技藝非常高超,展現(xiàn)了古代工匠的智慧和技藝。”中國駐克羅地亞大使齊前進表示,德化瓷在國際貿(mào)易中具有重要地位,在中世紀的絲綢之路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德化銷往歐洲的白瓷,既有碗、碟、杯、香爐、筆筒等日常用瓷,也有花瓶、犀角杯、梅花杯等裝飾品和用于基督教禱告儀式的器具,還有形式多樣的瓷塑人物、動物、植物。在中西文化交流與融合的過程中,歐洲人也拓展了包括德化白瓷在內(nèi)的中國瓷器藝術的創(chuàng)作題材和造型樣式。
近年來,隨著“一帶一路”倡議的提出,德化陶瓷的對外交流活動越來越密切,頻頻亮相國際舞臺。2017年廈門金磚會晤16件國禮15件是德化白瓷;2022年冬奧會吉祥物陶瓷版“冰墩墩”“雪容融”和特許商品《文君瓶》、2022年卡特爾世界杯官方授權“小蠻腰”啤酒杯、2024年巴黎奧運會特許商品《凱旋尊》均產(chǎn)自德化……
德化縣借勢“一帶一路”,探索以創(chuàng)建海絲陶瓷創(chuàng)新試驗區(qū)為抓手,實施德化陶瓷產(chǎn)業(yè)國際化戰(zhàn)略,加速構(gòu)建開放包容的新發(fā)展格局。去年以來,該縣組織陶瓷企業(yè)到美國、馬來西亞、德國、泰國等舉辦陶瓷推廣展銷活動,在新加坡、吉隆坡等地新設推廣展示中心7家,并代表福建參加澳門國際貿(mào)易投資展覽會,系列舉措力促“中國白·德化瓷”更好“做出來、擺出來、傳出去。”如今,德化瓷80%的產(chǎn)品銷往世界190個國家和地區(qū),德化已成為中國最大的陶瓷工藝品生產(chǎn)和出口基地。根據(jù)現(xiàn)有海關數(shù)據(jù),1-9月全縣自營出口27.67億元,同比增長11.78%。(林婉清/文 江穎斌 陳媛婷/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