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教育界也在反思,通過州統(tǒng)考、制定教學大綱等方式提高學生分數(shù)
“在中國,好的大學取決于好的中學,好的中學又離不開好的小學打基礎。”能講一口流利中文的麥克林曾在中國求學、工作多年,對中國家長的教育焦慮頗有感觸。
“在美國,我們有句話叫做獲得大學學位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憑著學位會做什么。”美國優(yōu)質(zhì)大學資源豐富,壓力最大的是大學入學考試階段。不過,麥克林說,美國人不會盲目崇拜名校學位,“如果能上哈佛大學和普斯林頓大學當然很酷,但如果被次一等的大學錄取,美國孩子也不會因此感到丟臉。”
在麥克林看來,最理想的教育模式是中美結(jié)合,“美國家長需要向中國家長學習重視孩子的考試成績,但不必到焦慮的地步,把握好度非常重要。而中國教育需要在學生的獨立性和思辨性上多下功夫,畢竟許多問題沒有正確答案。”
張曉霞對此也有同感:中國家長對成績抓得太嚴,美國家長管得又太松,過嚴過松都不利于孩子的成長。“因為重視不夠,許多美國孩子的知識體系基礎不牢,家長們要意識到,鞏固基礎知識與提高孩子的綜合素質(zhì)并不矛盾。”